1935年罗炳辉将军曾犯大错,长征后,毛主席为何仍让他统领重兵?
罗炳辉将军曾被毛主席评价,说他作风正派耿直,很会打仗。
他是红军中唯一从滇军走出来的将领,1929年起义加入红军,仅隔3年便成了军团长。
但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在长征之后,曾不被重用,直到1938年才重新领重兵打仗。
这个问题,主要是在草地分兵时,将军犯了个大错。
即便如此,毛主席宽容了他,在抗日战争中,让他重新领兵打仗。
1946年他病重时,主席还亲自写信慰问,他去世时,当地10万多军民沿街相送。
有人曾说,假如罗将军没有因病去世,他很有可能被评为开国大将。
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后来的作战中他又是如何令毛主席信服的?
神行太保
美国记者韦尔斯女士也曾称赞他是“神行太保”,这个称号的意思是赶路迅捷的人。
这个称号的来历,还是他在旧军队时,军阀混战期间,他发现友军逃走,连夜奔袭190里,告知吴培德,使其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情形。
而他作战机动性强,行动迅捷的特点,在加入红军作战后,得到了更多体现。
在红军反“围剿”作战之初,罗炳辉将军曾三度受毛主席重托,带军诱敌深入。
前3次反“围剿”作战中,他带着红12军,牵着国军的鼻子,将他们耍得团团转。
第一次“围剿”中,他带着红35师,佯装溃逃,甚至还用做好的午饭引诱,将敌人带到龙冈,请君入瓮。
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一声令下,关门打狗,活捉张辉瓒,53旅旅长,歼敌9000多人。
那一仗还致使敌人向蒋介石汇报时,伤心不已,在电报中称“龙岗一战,18师片甲不还”。
国军第一次“围剿”的阴谋,就这样被大家给粉碎了。
实际上,像这样“诱敌深入”的任务,在那时没有几个将领主动接受这个任务。
毕竟,诱敌任务是那时最为艰辛和危险的任务,要求很高。
队伍需要将敌人引到指定的指定位置,从而达到歼灭,或掩护主力部队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好距离,就很容易全军覆没,造成重大损失。
但在反“围剿”途中,罗将军接受的3次诱敌任务,均圆满完成,还曾一天之内拿下两座相邻120里的县城,这沉重打击了国军的士气。
第二次“围剿”时,他带着一支小分队,在敌军之间,灵活穿插,在配合鸣枪吹号,骚扰敌人。
这一招搞得敌人坐立不安,又无计可施,抓不到红军。
带队跳出包围圈后,将军再设计“空城计”,让狂妄自大的敌人往里边钻。
等敌人发现时,为时已晚,红12军完成合围,杀得敌方狼狈不堪,全歼敌28、47师。
第2次反“围剿”中,他连打5次胜仗,歼灭敌人3万余人。
这前两次“围剿”失败,让老蒋异常恼火,第3次他直接带着德、日、英三国军事顾问,亲赴南昌,坐镇指挥。
那次,他就是奔着红军主力去的,为保存实力,罗将军与谭震林将军再度临危受命,诱敌掩护主力离开。
那一次他直接让红12军伪装成红军主力,摇着旗帜,大摇大摆地牵着敌人鼻子走。
一直拖到1931年8月份,炎热的江西让敌人苦不堪言,红一方面军一鼓作气,击溃了敌7个师,粉碎了第3次“围剿”的阴谋。
对此,毛主席予以了高度评价,说他是“牵牛鼻子的能手”。
在长征途中,他带着红9军团,配合主力,在乌江牵制国军。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脱离大部队,自力更生。
长征途中,中央曾给3支队伍下达过类似的掩护任务,红7团、红34师几乎全军覆没,只有罗将军的红9团越打越强。
长征路上凶险异常,国军人数众多,而他们红9军团要承担“弃车保帅”的任务,可谓是难上加难。
但在他的指挥下,经过2个月的周转和迷惑敌人,他们确保了主力顺利渡过金沙江。
不仅如此,在这2个月中,他们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与主力汇合后,变得更多了,这足以证明将军的实力。
而他在长征之后,沉寂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主要是由于草地分兵的时候,他站错了位置。
他所带领的红9军团,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汇合后,改编到了左路军中,变为红32军。
罗将军担任军长,同红四方面军行动,那时左路军坚持南下,要拿下成都,而中央则认为应当北上抗日。
他公开支持了左路军负责人张国焘,作为中央红军的“老人”,他这样做无疑对毛主席为首的领导人造成了伤害。
彭绍辉上将,曾坚决反对南下,还写信给朱老总,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没想到这封信,竟直接被罗将军交给了张,致使其一度陷入危险境地。
在此之后,他带领着队伍南下,也吃了不少苦头,最终还是北上与中央会师。
因此,他沉寂了一段时间,在抗战爆发后,中央考虑到他的经历,便让他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负责统战滇军等事务。
那时,罗炳辉将军复出后,又如何率领重兵打仗呢?
临危受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占上海等地后,迅速北上扩张,不久南京沦陷,在皖东地区大肆残杀、虐待百姓。
直到1938年5月23日,日军飞机连番轰炸六合县竹镇后,原本的“小上海”被夷为平地。
浦口车站处,日军还建立了战俘集中营,关押5000多名战俘,并压下了三次起义,上千名战俘被无辜杀害。
一时之间,皖东一带的军民患上了“恐日症”,大家都认为日军装备好,战斗力强,难以打赢他们。
甚至后来有一次,八路军打鬼子,一位老太太连忙抱住营长的腿,要他们不要打。
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害怕打了日本鬼子之后,那群人转头过来报复,杀人放火。
那个时候,除了日伪军,皖东还被土匪、小刀会、恶霸等势力霸占,国军根本不敢在当地驻扎军队。
尤其是路东地区,更是成了无人管辖的罪恶乐园,当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武汉做统战工作的他,受中央重任,加入新四军的队伍,在路东地区开辟根据地。
路东地区在皖东是最为危险的地区,而罗将军受命带领新四军5支队,前往当地斗争。
实际上,他带领5支队到路东时,这支队伍是才组建完成的部队。
他们是在老8团的基础上扩编的,这个团的前身又是河南桐柏山游击队。
他们刚到当地时,战士着装衣衫褴褛,装备不足,每人手里仅有3发子弹,当地百姓称他们为“叫花子”部队。
起初,罗将军视察这支部队后,忧心忡忡,想着凶险的路东地区,这样的部队弄不好极可能全军覆没。
为此,他想了一个晚上,最终定下了训练5支队的方案:单兵、战术训练,还有使用大刀。
5支队成立之初,大部分为刚拿起武器的农民,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素质很差。
平日里和蔼可亲的罗将军,在训练场上一丝不苟,十分严厉,还亲自上操场示范,同战士们一起训练。
刚开始,部队内意见很大,时任新四军副支队长的周骏鸣说:“皖东地区,敌强我弱,如不这样训练,你们的脑袋早就没了。”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再补充了几十位各级干部,5支队焕然一新。
1938年8月下旬,罗将军带着部队,穿越日军的津铁封锁线,朝着路东进发。
只不过,他们刚到路东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不是日军,而是谣言。
那时,国军虽不敢在当地驻扎,但当局的各级政府很完备,他们都不欢迎新四军的到来。
在私底下传播新四军“游而不击”的谣言,说他们的装备跟游击队一样,近一半的战士手拿大刀、长矛。
一时之间,路东地区的工作十分困难,想要建立抗日根据地寸步难行。
面对这个局面,罗将军认为,只有同日军打一仗,用事实说明新四军的立场。
将军是个坐不住的人,到当地没多久,他就同战士们一同侦查了日军的情况。
只要有空,他就下部队接近群众,察看地形时,会兼顾军事和群众两个方面,打仗和生产两手抓。
为了对付日军,5支队还开展了“地形改造计划”,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
1938年9月1日,就在5支队像往常一样训练、侦查地势时,他们接到了情报,第二天有400多名日伪要进入来安。
罗将军当即决定要同日军打上一仗,就在当天夜里,5支队迅速集结出发了。
来安一仗,他们最后打得如何?
来安一战
1938年9月2日,日伪进犯时,来安县县长已经率队弃城而逃。
这就意味着新四军5支队,只能独自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
在行军路上,罗将军反复强调,说大家要迎难而上,要保护群众的利益。
他说,路东老百姓都看在大家,这一仗意义重大,要保证争取胜利。
去往来安,5支队必定经过梁庄,而那里的公路有一段要经过凹地。
他们预备在凹地上打埋伏,给日军来一个措手不及。
来安的日军为虎作伥惯了,他们还遇到过对手,十分嚣张、轻敌,但这也成为5支队进攻的方向。
那时,日军最厉害的武器是掷弹筒,不少战士害怕这个武器,但实际上,这种武器的射程在60米到600米以内。
只要敌我距离在60米以内,这样的东西就毫无用武之地。
此外,罗将军还组织了特等射手,要求他们首要目标就是打掉敌人的掷弹筒手。
第二天,凌晨4点,5支队就早早地上梁庄凹地埋伏,一直等到下午4点,从张八岭方向悠悠过来500多名日伪军。
战士们趴在山坡上,紧盯着迎面走来的日伪军,等待着军长下令。
就在一瞬间,罗炳辉下令:“打!”
西北、西南两路一起开火,各类武器在日军队伍中炸开了花。
走在路上日军突遭袭击,一时半会还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掷弹筒手刚准备发射,就被战士们全部击毙。
敌指挥官见情况不妙,又接近傍晚,视线不佳,于是让伪军掩护日军进了来安城。
队内1营营长申请出击,罗将军却说先别慌,新兵小试牛刀,不求全歼,只求击溃,要等待下一个时机。
一转眼就到了深夜,将军下达了下一步指令,他要10团的侦察排进程干扰日伪军,要他们睡不成觉,最好能让内部打起来。
假如夜扰成功过,敌人必定会从滁县逃脱,那时10团与在八仙山埋伏的8团集合,共同应对敌人。
将军刚说完,将士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这天晚上10点,30多名侦察员乔装进入城中,溜进日伪驻地突袭,而后迅速撤出。
这一队白天就受了惊吓,晚间又遭偷袭,一时间昏了头,谁也不敢出门,反倒窝里斗起来。
将军听到城内枪炮声响了一夜,便欣慰地笑了。
天亮以后,敌人这才搞明白了情况,与此同时一名通信员报道,传达了滁县日军出动,支援来安的消息。
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通讯员走后,他带队来到张山集,在高处继续观察敌人情况。
下午两点多,来安城内升起浓烟,接着又有4、5个地方冒浓烟,整个城市都陷入了浓浓的黑烟之中。
罗将军放下望远镜,立即对参谋说:“马上告诉吴团长,准备出击,敌人可能弃城逃跑!”
原来,在凹地受挫的日军,在晚上被突袭后,如惊弓之鸟,人心惶惶,而增援部队迟迟未到,他们就点了火,往滁县逃窜。
而从滁县出发的援军,抵达目的地后,得知同伙已撤离城市,他们便撤回滁县了。
就这样,两军擦肩而过,这也给了新四军5支队发动攻击的机会。
10团和8团的前后夹击,把日军打得落花流水,来安一战仅用时一天,将军伏击、夜袭、痛击三步骤完成得十分流畅。
来安一战结束后,罗将军把缴获的武器,展览了三天三夜,让老百姓们前来参观,这让当地群众感到很新鲜。
路东地区的“恐日症”有所改善,而人们纷纷说道新四军第5支队打跑了日寇。
因为将军姓“罗”,身形高大,皮肤黝黑,看起来很像罗汉。
于是在当地便流传起了一种“罗汉下凡打日寇”的传说,也是这样,新四军5支队的传说就这样流传开来。
而关于新四军的谣言也不攻自破,5支队在当地建设根据地的工作迅速展开。
满打满算,那时罗炳辉将军到皖东才94天,距离5支队成立有63天。
在短短的90多天里,他将一支“叫花子部队”训练成一支能战胜日伪的劲旅,这充分展现了将军的军事才能。
此后他还接连担任了第2师师长、副师长等要职,带领着新四军的队伍,在抗日前线奋力厮杀。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与战斗,但也因劳累过度,将身体拖垮了。
1946年6月,罗炳辉将军因脑溢血在山东临沂去世,年仅49岁。
毛主席曾评价,他是用一生追求真理的将军,在建国后,他也被选入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这是党和人民对他的充分肯定。
#瞭望中国抗战#
股票配资导航,股票交流平台,杠杆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