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如何逐步成名全国?
刘胡兰,一位年仅十五岁的农村女孩,一位平凡的共产党员,她以青春的热血和无畏的勇气,挫败了敌人的邪恶阴谋;她以宝贵的生命和对党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她的英勇事迹之所以能迅速传遍全国,主要得益于三个关键因素:首先,由新华社吕梁分社的记者首先采写并发布了关于刘胡兰女英雄牺牲的新闻报道;其次,歌剧《刘胡兰》以其感人的情节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最后,毛泽东主席两次为刘胡兰题词,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她的英雄形象。
新华社吕梁分社发布牺牲新闻
刘胡兰英勇献身的消息,最初由新华社吕梁分社的记者李宏森撰写,并以《17岁(虚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英勇就义》为题,通过“新华社吕梁4日电”的形式,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的解放区报纸。
彼时,正值如火如荼的人民解放战争如火如荼进行之际,阎锡山肆无忌惮地播散白色恐怖,疯狂地进行垂死抵抗。
彼时的云周西村被誉为“小延安”,其革命氛围浓厚,百姓对共产党倾注了极大的支持。在我军与敌军交战的诸多场合中,该地基本未曾遭遇败绩。在那个革命年代,云周西村的村民普遍具有较高的觉悟,在这片土壤中滋养成长的刘胡兰,性格逐渐显现出坚强与刚毅。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诞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普通中农家庭。她的母亲早逝,父亲刘景谦后来与胡文秀再婚。
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目睹了众多发生在身边的英雄事迹后,年幼的刘胡兰曾语出惊人,“即使要死,也要那样英勇地死去。”随着年龄的渐长,刘胡兰愈发积极地投身于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1946年5月,她被任命为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候补党员,当时年仅14岁。1946年秋季,阎匪军入侵了村子。为了减少损失,村里的党员干部纷纷转移至山上,刘胡兰也名列其中,但她考虑到自己年纪尚小,便于隐藏,最终选择留在了村里。
1947年1月12日,文水县云周西村陷入了一片血雨腥风的恐慌之中。叛徒的告密导致阎锡山军阀所属的一支连队与地主武装共同封锁了云周西村,村民们被迫聚集在村中大榆树下,刘胡兰及其他英勇烈士亦身处其中。阎军连长张全宝将刘胡兰与另外六名同志捕获。鉴于刘胡兰年幼且身为共产党员,张全宝企图从她口中探得所需情报。然而,她在将奶奶赠送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所赠的手绢以及作为入党凭证的万金油盒——这三件珍贵纪念品交给继母后,面对咄咄逼人的敌人,她依旧保持着镇定,最终被愤怒的敌人带走。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敌人万般无奈,只好提出“只要你说以后不再为共产党办事了,今天就可以活下来”。可刘胡兰的回答是“那绝不可能。”她被愤怒的阎军押至铡刀前,目睹了数人被残酷地铡杀,革命战友的鲜血染红了地面。面对阎军的残忍行径,她英勇无畏地质问:“我该如何赴死?”敌军高喊“一律如此”后,她毫不畏惧地躺上了刀座。刘胡兰烈士英勇就义时,年仅14岁。
刘胡兰等英勇烈士殉难不久,新华社吕梁分社的记者李宏森便随同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部队抵达文水县阎战区。得知云周西村发生的这起惨烈血案后,他立刻动身前往该村。带着沉痛的心情,他含泪对陈德照、石世芳等知情区干部及村民进行了深入采访。很快,他完成了关于刘胡兰等英雄事迹的报道文章。该文经新华社吕梁分社负责人审阅通过后,便向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发送了两条消息。
首先,《阎锡山刽子手般残酷屠杀文水民众,云周西村众多农民惨遭其军刀与铁蹄的蹂躏》,其次,《即便生命仅存一线,也要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至最后一刻——英勇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壮烈牺牲》。
在后续的稿件中,我们以超过四百字的篇幅,不仅赞颂了刘胡兰在面对凶狠的武装阎军时展现出的顽强抗争、坚定不移、宁死不屈的共产党人崇高品质,而且揭露了阎军残酷无情的暴行。这两则报道在经过晋绥总分社的精心编辑和修改后,被转发至新华总社。
1947年2月3日与4日,总社陆续向全国各解放军报纸发放了新闻通稿。次日,即2月5日,延安的《解放日报》与《晋绥日报》分别登载了由新华社播发的这两则重要消息。
翌日,《晋绥日报》再度详尽地刊载了有关刘胡兰同志英勇献身的报道,并附上一篇题为《向刘胡兰同志致敬》的评论文章。文中呼吁全国民众及全体党员同志以刘胡兰同志为榜样,为我国独立、和平与民主的理想不懈奋斗。
得知刘胡兰等英勇烈士遭难的消息后,李宏森所在部队的旅首长迅速行动,派遣宣传科干事黄绍基及70余名战士组成代表团,紧急前往云周西村悼念刘胡兰烈士。代表团亲切慰问了烈士的家人,实地考察了烈士英勇就义的地方。正值寒冬,烈士的鲜血与泥土凝结成一色,地面散落着被血迹染红的干草。
战士们悲痛万分,齐齐跪地,每人紧握一块沾染着烈士鲜血的泥土,用手帕或毛巾小心包裹,收入怀中。他们激昂地喊道:“让我们携带着烈士的遗血,为刘胡兰妹妹复仇,讨回这血债!”
2月2日的午后,解放文水县城的激战正酣,一支由三十余人组成的精锐突击队奋勇争先,其中不少成员曾前往云周西村,参加过对刘胡兰烈士的追悼活动。在战前各连队的战斗动员会上,他们讲述了刘胡兰英勇牺牲的经过,纷纷报名加入突击队,立志以英勇的行动迅速击溃敌军,为烈士的英魂讨回公道。
1947年,董小吾担任晋绥军区战斗剧社“土改宣传队”的负责人。当年二月,剧社随晋绥独立第二旅抵达文水县开栅镇驻防。距此不远的文水县云周西村发生了国民党军队针对地下党员的惨绝人寰的屠杀事件。由于云周西村的群众长期以来为八路军输送军粮、捐献军鞋、救治伤员以及保护干部,国民党阎锡山部队便趁机试图破坏该地的地下党组织。关于“刘胡兰同志英勇就义”的消息迅速在解放区传开。
仅过刘胡兰英勇就义七日,在武装力量的严密护卫下,战斗剧社迅速派遣成员魏风奔赴云周西村,展开详尽调查。经过魏风不懈努力,历时七天,刘胡兰英勇牺牲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仅仅在刘胡兰牺牲后的短短22天内,一部五幕话剧《刘胡兰》剧本便得以完成,经过排练,演出效果亦十分出色。刘胡兰的胞妹刘爱兰在姐姐离世后,毅然投身军旅,最初便加入了该战斗剧社。
传闻,该剧在为解放文水的战斗部队献演之际,演至敌军连长企图以铡刀处决刘胡兰的情节时,现场观众情绪高涨,一位战士更是激愤难耐,竟不假思索地推上子弹,瞄准扮演敌连长的演员欲开枪。幸得周围几位同志及时制止,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继而,受当时流行的歌剧《白毛女》的启发,董小吾等人决意将五幕话剧《刘胡兰》改编并排练为歌剧形式。
1948年伊始,战斗剧社随同部队自晋绥根据地南迁至山西吉县的一处村落。在此地,剧社组建了以魏风、董小吾、刘莲池等人为核心的创作团队,着手创作歌剧《刘胡兰》。
在创作与演绎的过程里,贺龙明确指出:刘胡兰堪比“中国的卓亚”,战斗剧社务必精心编排、精彩演绎刘胡兰的形象。
为迅速完成新剧本的创作,董小吾等同仁日以继夜地投身于工作。白天他们在舞台上倾情演绎,入夜则挤在老乡家中简陋的炕桌旁,争分夺秒地笔耕不辍,直至黎明。次日清晨,他们继续讨论打磨。如此日复一日,他们仅用短短7天便完成了剧本的撰写。剧本定稿后,众人随即投入到紧锣密鼓的排练之中。村里的乡亲们纷纷前来观看排练。当演绎至刘胡兰英勇就义的片段时,围观者们悲痛欲绝,演员们潸然泪下,而《刘胡兰》这部剧的导演董小吾亦不禁泪流满面。
经过几日在吉县的紧张排练,董小吾一行人再度启程,抵达山西省河津县,继续紧锣密鼓地筹备首场歌剧《刘胡兰》的演出。这场首演便定在河津县举行。谁料,首演竟收获了空前的成功。演出现场,台下的观众情绪高涨,犹如狂潮,尤其是战士们,他们激动地高喊“为刘胡兰报仇”!首演落幕,战士们纷纷请缨出战,而群众们则悲痛欲绝,泪水涟涟。
在河津县演出获得成功后,《刘胡兰》剧组又随军渡过黄河来到陕西,为战斗在一线的解放军战士演出。董小吾清晰记得,那次,一直不爱看戏的彭德怀副总司令坐在他的身边,坐在一根木头上,看完了整个歌剧《刘胡兰》。彭老总一边看一边不停地擦着眼泪。彭德怀在第二天散步时还专门把他们几个主创人员叫了过去,对他们说:“昨晚这个戏很好,就是要排这种鼓舞战士士气,增加战斗力的好戏,这就是文艺工作者对解放战争最大的贡献。”
歌剧《刘胡兰》历经百场演出,其中多数在战役爆发前夕为战士们献演,反响极佳。战士们常高呼“为刘胡兰报仇”,勇猛无畏地奔赴战场。严寄洲曾饰演那位络腮胡子连长。在一场演出中,一位战士竟突然起身,手持枪支指向正在表演的严寄洲,意图开火。幸亏及时被制止。为确保演员安全,董小吾在每次演出前都会发表讲话,提醒每位战士检查枪械,确认是否装填子弹,以防万一。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当歌剧《刘胡兰》在山西运城上演之际,当年对刘胡兰犯下滔天罪行的胡子匪首张全保,竟在演出现场被揭露并最终落入法网。此人于1951年6月24日被执行死刑。
毛泽东两次为刘胡兰题词。
1947年一月中旬,中共中央西北局组建了一支名为“延安各界慰问团”的队伍,该团肩负使命,前往山西孝义、汾阳、文水、交城等地,对在阎锡山军阀军队的围剿中取得辉煌战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王震纵队和陈赓纵队(两纵队合计九个旅)进行慰问。慰问团成员由延安各界及各单位代表构成,其中包括崔田夫(陕甘宁边区工会)、吴满有(农民、劳动英雄)、张喜林(延安商会)、白凌云(陕甘宁边区妇联)、孙君一(中央西北局)、黄静波(陕甘宁边区政府)、霍仲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孟洁(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缪海棱(新华社)以及张仲实(党中央直属机关)等十人,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人员九人。崔田夫担任团长,张仲实与黄静波担任副团长。1月13日,慰问团带着猪羊肉等慰劳物资及慰问信,从延安启程。17日,他们抵达宋家川,渡过黄河,进入山西。20日,慰问团在吴城展开活动,直至3月7日圆满结束,历时整整47天。在此期间,他们走遍了离石、孝义、汾阳、文水、交城等地,对我军王、陈两纵队的旅部、团部、营部,以及驻扎各地的连队、伤病员、医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慰问。
在2月4日至18日期间的慰问活动里,副团长张仲实——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以及出版家——于浏览《晋绥日报》时,被报道中刘胡兰英勇就义的壮举深深触动。他立刻向吕梁区党委副书记解学恭求证了刘胡兰被捕及英勇就义的详细经过,并迅速派遣慰问团成员缪海棱与白凌云前往云周西村,深入调查了解相关情况。经过调查,缪海棱与白凌云发现刘胡兰生前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员。
他们还辗转找到了当时被阎匪胁迫参与行刑铡杀刘胡兰的两个人,这两人提供了刘胡兰最后就义时的详情,刘胡兰是这样对敌人说的:“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接着,气急败坏的阎匪当着她的面将逮捕的6个农民铡死,企图以此威慑刘胡兰。但刘胡兰面不改色,她不住口地痛斥万恶的敌人,最后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厉声说道:“死有什么可怕?铡刀放得不正,放正了再铡。”
了解到刘胡兰烈士英勇就义的详情后,张仲实又让白凌云等人前往云周西村慰问了刘胡兰的双亲。同时,慰问团表示积极支持吕梁地区党委将刘胡兰作为人民英雄来纪念的决定。他们向吕梁地区建议,应将刘胡兰作为在党内进行气节教育的榜样。解学恭对张仲实说,吕梁地区决定在刘胡兰烈士墓前立一个石碑,希望张仲实为烈士墓撰写碑文。但张仲实谦虚地认为自己写不合适,表示“等我回到延安向党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后,请中央负责同志写”。
1947年3月中旬,延安各界慰问团完成任务解散后,张仲实回到陕甘宁边区子长县(瓦窑堡)东吴家寨子。过了几天,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也从延安来到这里。张仲实向任弼时汇报了延安各界慰问团的活动经过和刘胡兰的英勇就义情形,以及吕梁区党委要求党中央为刘胡兰烈士题词的意见。张仲实说:“最好请毛主席写个匾,或题几个字。”任弼时答应将其意见转报毛主席。
1947年3月26日,毛主席听取任弼时的汇报后,对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十分敬佩,深受感动,心情也非常沉痛。据耳闻目睹当时情景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说:当时,主席轻声念着:“刘胡兰!刘胡兰!”两眼湿润地长叹一口气,挥笔疾书,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刚劲有力的醒目大字。
文水县收到题词稿后,不幸因战事纷扰而遗失。同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于8月1日正式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正式党员。吕梁地委随即通知各层级党组织,将刘胡兰同志的英勇事迹汇编成册,作为党组织的学习教材,并号召全体党员学习刘胡兰同志的革命精神,以英勇的姿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1956年12月,共青团山西省委作出决议,旨在纪念刘胡兰烈士逝世十周年,并据此编制了专门的宣传提纲。年底之际,该团委诚挚地恳请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重新题写题词。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将该请求报告上呈至毛主席。
1957年1月9日,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八个气势磅礴、力透纸背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字样,署名部分以毛泽东那挥洒自如的字体书写“毛泽东题”四字,彰显其洒脱的风范。
此题词并未标注具体的落款年月日,意在彰显“重写”之深意。该题词于1月12日清晨送达至云周西村刘胡兰烈士陵园。
在党的光辉历程中,毛泽东同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为同一位人士题写内容相同的词句,此等情形实属罕见,堪称党的历史上独一无二之例。
股票配资导航,股票交流平台,杠杆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