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
《要求》中明确规定,“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60mm×20mm×25mm”。这个精确到毫米的空间标准框定车门把手时,本质上是给新能源汽车的 “炫技式设计” 划下了安全红线。业内人士直言不讳的解读 ——“明确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恰似给燥热的设计内卷泼了盆冷水。
这个看似细微的尺寸要求,背后是无数次事故救援的血泪教训。2024 年山西运城问界 M7 Plus 追尾起火事故中,断电导致的门把手失效迫使救援人员破窗施救;美国特斯拉 Model S 事故中,隐藏式把手的救援阻碍最终酿成惨剧。正如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早前所警示的:“碰撞时打不开的门把手,本质是安全隐患。”
新规出台时,中国市场销量前 100 的新能源车型中,隐藏式门把手的搭载率已高达 60%。小鹏 P7、海豹 07DM-i 等热门车型将其作为核心卖点,别克经销商的话术更直白:“这几乎是新能源汽车的标配,消费者就冲着这个来。”
这种流行源于双重误读:车企将其视为 “低成本科技感” 的捷径 ——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朱一方指出,隐藏式把手技术难度低却能快速传递科技感;消费者则被其 “车身一体化美学” 吸引。但实际使用中,冻住打不开、夹手、维修成本高的吐槽早已刷屏社交平台,更遑论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风险。当网约车乘客因找不到把手被后车鸣笛催促,当救援人员在事故现场摸索应急装置,所谓的 “设计美感” 已显露出对实用主义的背离。
新规的核心并非简单否定创新,而是建立 “安全冗余” 体系。除了 60mm×20mm×25mm 的操作空间要求,更强制规定 “每个车门需配置机械释放功能的外把手”,要求碰撞或动力电池热事件后,非碰撞侧车门可徒手开启。
这种要求正推动车企转向理性设计。丰田设计师透露已在隐藏式把手内增设机械结构,广汽、深蓝等企业则直接调整在研车型方案,半隐藏式设计成为新选择。标准起草组的试验更印证了可行性:主流车企均能通过技术改造满足安全要求,这意味着安全与设计感并非不可调和。2027 年 1 月 1 日实施、2028 年 7 月 1 日前完成整改的过渡期安排,更体现了政策对产业现实的尊重。
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本质是汽车行业创新价值观的纠偏。胜利鸟战略咨询分析师陈庆庆尖锐指出,这类设计多是车企 “炫技” 的产物,而非基于用户需求的真正创新。从消失的物理按键到中控屏挂挡,从半幅方向盘到全景天幕,诸多 “奇葩设计” 都曾因 “科技感” 走红,最终却因安全隐患遭市场反噬 —— 大众宣布实体键回归、奔驰放弃触控方向盘,已释放出明确信号。
新规的落地,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 “颜值竞争” 转向 “安全竞争” 的关键转折。正如懂车帝安全测试负责人东门健男所言:“真正的创新,应是科技感与实用性的平衡,而非以安全为代价的噱头。” 当车企开始在机械冗余与设计美学间寻找平衡点,当消费者将 “能顺利打开的车门” 视为基本诉求,中国汽车的创新之路才算走上正轨。
股票配资导航,股票交流平台,杠杆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